夏季使用汽車空調時,為了確保制冷效果、保護車輛系統、保障健康和安全,需要注意以下關鍵事項:
一、 啟動與操作技巧
1. 先通風散熱,再開空調:
車輛暴曬后,車內溫度極高(可達60℃以上)。不要立即啟動空調制冷。
正確做法: 打開車窗/車門通風幾十秒到一分鐘,同時啟動車輛,打開風扇(先不開A/C),利用外循環將熱空氣迅速排出。待車內熱氣散去一些后,再關閉車窗,開啟A/C制冷開關,切換到內循環模式。這樣制冷更快,減輕空調壓縮機初始負荷。
2. 合理使用內外循環:
內循環: 制冷快、效率高,隔絕外部污染空氣和異味。是快速降溫的首選模式。
外循環: 引入車外新鮮空氣,防止車內空氣污濁、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駕駛員犯困。
建議: 在市區擁堵、空氣質量差或需要快速降溫時,使用內循環。在高速行駛、長途駕駛或車內空氣感覺悶時,定期(如每30-60分鐘)切換到外循環幾分鐘,保證空氣新鮮。避免長時間只使用內循環。
3. 調整出風口風向:
冷空氣密度大,會向下沉。將出風口向上吹,讓冷空氣在車內自然下沉,形成更好的循環,體感更涼爽均勻。避免直吹頭部或胸口,容易引起不適甚至感冒。
4. 溫度設置不宜過低:
將溫度設定在22-25℃之間通常比較舒適且節能。與車外溫差控制在6-8℃以內為宜。過低的溫度不僅增加油耗,壓縮機高負荷運轉,而且下車時巨大的溫差容易導致身體不適(熱感冒)。
5. 風量調節:
剛開始制冷時,可以使用較大風量,加速空氣循環和降溫。溫度穩定后,可以適當調小風量,降低噪音和能耗。不要為了省油而長期使用最小風量,這可能導致蒸發箱過冷結冰,反而影響制冷效果甚至損壞系統。
二、 安全與健康注意事項
6. 切勿在封閉空間(如車庫)內長時間怠速開空調:
極其危險!發動機怠速運轉時,如果排氣系統有泄漏,或者車庫通風不良,一氧化碳(無色無味)會滲入車廂,導致車內人員中毒甚至死亡。必須確保在開放、通風良好的環境下使用空調。
7. 停車等人或休息時開空調注意事項:
盡量避免長時間停車開空調睡覺。如必須,應選擇絕對通風良好的露天場所(避免密閉車庫、狹窄巷道)。
最好開啟一點車窗(留縫隙),保證新鮮空氣進入。
注意車輛排氣口附近不要有障礙物阻擋廢氣擴散。
8. 預防"空調病":
避免冷風直吹: 長時間直吹容易引起關節酸痛、頭痛、感冒。
控制溫差: 如前所述,避免車內溫度過低,與室外溫差過大。
定期切換外循環: 保證空氣新鮮,防止缺氧頭暈。
到達目的地前幾分鐘關閉A/C,開大風量: 吹干蒸發箱和風道內的冷凝水,減少霉菌滋生,避免產生異味。
三、 維護與保養
9. 定期更換空調濾清器:
這是最重要、最常規的保養項目! 空調濾芯(花粉濾芯)負責過濾進入車內的空氣。一般建議每年更換一次,或者在春季入夏前更換。如果行駛環境多塵、多霧霾,應縮短更換周期(如每半年或1萬公里)。
作用: 保障出風量、提高空氣質量、防止異味、保護蒸發箱和風道。
10. 定期清洗空調系統:
如果感覺出風有霉味、土腥味,或者制冷效果下降,可能是蒸發箱或風道滋生霉菌、積聚灰塵。
可以進行專業的空調系統清洗(包括蒸發箱清洗和風道殺菌除味)。通常建議每1-2年進行一次深度清洗。
11. 檢查制冷劑(冷媒)和系統壓力:
如果空調完全不制冷或制冷效果顯著下降(出風不涼),可能是制冷劑不足或泄漏。需要到專業維修店檢查系統壓力和管路密封性,并補充符合車輛要求的制冷劑(型號、劑量必須準確)。不要自行添加。
12. 檢查壓縮機皮帶:
定期檢查帶動空調壓縮機的皮帶是否有老化、裂紋、松弛。皮帶斷裂會導致空調完全失效。
四、 其他實用技巧
13. 雨天除霧:
夏季雨天,車內外溫差大,前擋風玻璃容易起霧。必須開啟A/C(空調壓縮機),并選擇吹擋風玻璃模式(通常是一個扇形圖標)。空調制冷能快速有效地去除濕氣除霧。僅開熱風除霧在夏季效率低且會加劇車內悶熱。
14. 停車防護:
使用遮陽擋: 停車時,尤其是露天長時間停車,務必使用前擋風玻璃遮陽擋,能顯著降低車內溫度(減少10-15℃),減輕空調啟動負荷。
貼隔熱膜: 高質量的汽車隔熱膜能有效阻隔太陽輻射熱量,提升空調效率,提高舒適度。
15. 新能源車(電動車/混動車)空調使用:
電動車空調由電池驅動(電動壓縮機),使用空調會顯著影響續航里程。合理設置溫度(如24-25℃),善用座椅通風(如果配備)比調低空調溫度更省電。
提前預約開啟空調:許多新能源車支持通過手機APP遠程開啟空調,在出發前提前降溫,上車即享清涼,同時避免啟動時的大功率消耗。
總結關鍵點
上車先通風再開AC和內循環。
合理切換內外循環,保證空氣新鮮。
出風口向上,溫度設置適中(22-25℃)。
定期更換空調濾芯(每年一次或按需)。
絕對禁止在密閉空間怠速開空調!
雨天除霧務必開AC。
停車善用遮陽擋。
留意異味,及時清洗保養。
遵循這些注意事項,不僅能讓你在炎炎夏日享受清涼舒適的駕乘環境,還能有效保護空調系統、節省燃油/電量、保障行車安全和身體健康。
|